2018年中国赛的时候,我守在大巴车入口的位置,远远地看着卡莱尔从酒店正门走出来,他出来的时候低着头,表情严肃,好像在思考一件很重要的事情。为了不打扰他,周边的球迷也只有零星的呼喊声。等到他走过来的时候,我对着他喊,“Coach……”
那时候我慌张极了,喊全名肯定是不尊重的,喊“Rick”又没有那么熟,所以一念间想要脱口而出的是Coach Carlisle,但我当时真的不确定这个姓应该怎么发音,所以喊完“Coach……”就卡住了。
卡莱尔抬起头来,冲这边看了一眼。没有更多的互动,只记得他的眼神很坚定,而且没有对这个称呼有什么不满的情绪。
那天球队出去训练,每个人都很认真,所以只是简单打个照面,气氛有一点凝重。
我错过了接下来近距离接触的机会,于是下一次再见,是两天后的踩场热身,两支球队分别热身,中间是一段自由采访。小牛队分了三个采访区,左半场是东契奇,中线是卡莱尔,右半场是德克。三组采访同时进行,由不得我去兼顾。我在德克对面抢了个好位置,后来略略地看了一眼,绝大多数在德克这边,一小部分记者围着东契奇,卡莱尔身边,看起来都是那些随着联盟来的相熟的记者和工作人员。
等到德克这边散场,那两组也结束了。原先东契奇的位置留给了即将过来的丁彦雨航,我赶过来的时候看见卡莱尔坐在一个高脚凳子上,摆出一个和两天前在球迷日的计时台前面一样的姿势。
场务忙着撵人,此时他周边已经没有记者了,但规定也不允许再问问题了。我走过去的时候想跟他说点什么,正好他抬头看过来,很显然看到了我身上那件2011总冠军的T恤,露出了一个好像假装很无奈的表情,意思很明显——你就算问了,也不让回答了。
群访结束,我拽着DFS,尴尬地问了几个我自己都没指望有好好回答的问题,DFS态度很好,速战速决,给了几个很诚恳,也很套路的常规回答。结束的时候我看见DFS冲着那边大声喊,“Hey,Coach.”
原来那天阴差阳错,居然喊对了称呼,不是RC,也不是Coach Carlisle,就是,Coach。
那天还有一个意外的小插曲:小牛这边的第一组训练,是一个边线球给控卫的跑动,先是哈里斯,然后是DSJ。跑了几圈,我拿出手机,远远地想要录这个回合,卡莱尔却突然叫停了,然后把所有记者都赶了出去。
回去的时候我在想,我一直都没准备给卡莱尔的问题,或者说,也不可能问出点什么。教练和其他人真的不一样,你能问的,早就在过去许多个82场,被那些远比你资深比你懂球的随队记者们,问了好几个来回。即便是“DSJ和东契奇如何配合”,“德克要不要打替补”这种,也都是媒体日当天被问了好几遍的。况且这是主教练,他真的会告诉你机密的答案吗?
我从不同朋友那里,听闻了各种各样形态的卡莱尔:在球迷日那天,当他发言时,给明星应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时候,他好像有些不快,但立刻恢复正常,平和地做了开场演讲;在场边看到小朋友的时候,他主动说我给你签个中文;但当有人递过来笔和本,用流利的英语跟他说,“请给我上面一行签中文,下面一行签英文,谢谢”的时候,他一摆手,直接走回了酒店。
而另外两位球迷朋友说,卡莱尔在上海和深圳的时候,都在休息的时间走下来,去金饰店,给太太看首饰。他说每去一个新的地方,都想给她挑一个新的饰品,还主动跟店员开玩笑,“我是不是,有点落伍了?”
关于卡莱尔的点点滴滴,说多不多,说少也不少。他并不像我之前写过那么多的大人物和小角色,用一条明晰的时间线,佐以一两个极具记忆点的故事,拼凑出一个鲜明性格的人物肖像。他甚至不是球员时代就响当当名震时代的斯隆和老尼尔森,可以顺下来打球的经历,然后进一步引申出人物的品格来。
我们只知道,他在凯尔特人穿着34号,跑了三年龙套,在26岁那年拿了一个冠军,季后赛也就1.9分。他是32号麦克海尔和33号伯德身边彷徨的小角色,不知道如何调节两个人日益增长的矛盾,偏偏经常被安排坐在两个人中间;后来他去了纽约和篮网,一共打了5年188场比赛,整个生涯场均才2.2分,唯一留下来的视频画面,是布伦森在乔丹纪录片《最后之舞》脱口而出的,“教练,你硬一点。”
他在30岁退役,然后立刻成了篮网的助理教练,辅佐比尔·费奇,后来是查克·戴利。篮网、开拓者、步行者,三支球队的助理教练。42岁那年,他成了活塞的主教练,那是2001-02赛季,第一年就成了最佳教练。连续两个50胜的赛季,然后去了步行者。紧接着活塞就夺了冠,不过卡莱尔带领步行者拿了61胜。他在步行者执教了四个赛季,经历了奥本山和雷吉·米勒的退役,辞职的时候,步行者希望他留在管理层,但他放弃了。在ESPN短暂当了解说之后的下一个夏天,他在达拉斯签下了合同。
我的NBA从业经历也从卡莱尔执教后才开始,上大学的时候,疯狂地在虎扑发各种各样的帖子。到了2010年,我才发现每场赛后都有一个鲜明的位置,有AP的比赛赛后,那里会更新每场的采访。靠着翻译软件,一点点开始啃这些段落,大部分是教练的,每一场内容也都大致相同。除了极端的惨败和不公的判罚,时间久了,你甚至可以非常容易地在第一句话后面接上他要说的下一句。你已经习惯了每一场他都要被问问题,赛前,赛后,有时候还有节间采访,你习惯了他解答每一个,或者说每一类的问题。少部分时候很尖锐,大部分时候,说了就像没说一样。
所以你不可能从每一场的访谈里,了解这个人的更多。他就像是科任老师,每一节课教着不同的内容,但课前课后都是同一套话术。他和你的关系不远也不近,这也好理解,他毕竟不是你的班主任。
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答案,但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,时间越久,摩擦必然会累加越多,会厌倦,会想要有新鲜感,但如果他真的离职了,会很想他。
我仍然记得08年,09年,10年的夏天,我们喜欢的球队都是狼狈地出局了。一共只赢了一轮,却是每一年都输得难看。比起06年和07年极度的失望,在这之后的输球,就是单纯的打不过,那种感觉更加失望。当你拥有着最巅峰的德克,却依然要面对突发的场面而措手不及的时候,每一年,我们都认识新的巨星。
在那个连BBR都不怎么常用的年代,在那个连wiki无需翻墙都很少有人查询的年代,我们对一个人的认知,通常来自解说员、评论员、写手以及美媒的这些人的翻译,有时候还有缺失偏颇的错译,于是在那几年,我根深蒂固的认知是,这是一个严肃死板的老派教练,他的反应速度很慢,小牛不是一支会变招的球队。
我深以为然,很快地勾勒出了这样一个形象,2010年我是认真看过的:德克和邓肯单挑对子,帕克、吉诺比利和乔治·希尔,把丹皮尔和海伍德耍得团团转。你很难想象,一个打24分钟的首发中锋,每场只能拿下1分。你也很难想象,三后卫的威力竟然如此巨大。当然更难想象的是,那位换回来的卡隆·巴特勒,不是很顶尖的突破手吗?他为什么只会急停跳投呢?
我解释不了,反正教练确实教得不好。拿输赢来判断很容易,收集单个回合的罪状更简单。在一个充斥着马刺主队写手的论坛,对手的教练被轻蔑评价,沦为波波维奇的垫脚石,再正常不过。那是2010年,德克跳出了合同,我们球迷比库班还慌张。
NBA的主教练,在球迷这里通常得不到公允的评价。这也很正常,赢球的话,大多数时间都会有优秀球员站出来;输球的责任,一般都是主教练的。即便在2011年的第六场之前,我也简单地认为,击败众叛亲离的麦克米兰、半截入土的菲尔·杰克逊,和乳臭未干的布鲁克斯以及斯波尔斯特拉,并没有什么了不起。或者是德克的主角光环太过耀眼,又或者是“把球传给队长”的广告太过深入人心。教练在场边喊喊战术,比赛还是场上球员完成的,不是都这样吗?
在篮球讯息还没有那么铺天盖地的当年,我们没有足够的文案,来用一盘大棋或者禅意的方式,把我们的教练也带到神坛上去。
夺冠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,7月1号就停摆了。整个互联网上,德克终于扬眉吐气,一时间多了半个篮球世界的忠实球迷。而那些团结协作的队友们,也多多少少得到了一些些的认可。
教练是被提及最少的。正如我们最简单的认知,一套战术,一个体系的构成,需要球员的出色发挥,他们是左右比赛战局的人,而一旦人手够用,那就是布置战术的人不行。
让基德听话,让德克去喜欢的位置,让球队在每个生死节点都有逆转翻盘的机会,这就是教练的本事。
那我给这句线年开始的小牛队是一个我们假想的王朝球队的话,那么卡莱尔到来的时候,王朝已经走向衰退了。他并不是带着很大的希望到来,却实实在在地把金杯带了回来。
2011年,停摆,新版劳资协议,缩水赛季。真的是一个完完全全不利的开始,你甚至无法想象,用首轮换来的未来首发得分后卫,竟然都没来报到。而几位老将赛季前的采访也显得意味深长:有冠军了,生涯没有遗憾了。
如果你刚好从这个时候开始看,后2011所遇到的挫折,和2011年以前的全然不同。一代人终将老去,别的队正在年轻。
2012,是俄城三少的崛起时代,伴随着卡莱尔愤怒的一脚抽射,四场被横扫,但除了第三场输的16分,另外三场一共才输了10分。
2013,追逐大牌失手的第一年,没有德克,只有一个梅奥和半个卡特,也没有季后赛。
2014,蒙塔,绝杀,苦战的抢七,线,一地鸡毛,矛盾,冲突,特里的复仇,散场。
2016,绝望地拖入季后赛,毫无胜算的对决,对面的那支雷霆,已经不在同一个水准了;
2017,2018,2019,不同心态的摆烂之旅,所谓的蓄势待发,只有仍然沉浸其中的人才懂,我只记得卡莱尔说了这么一句话,
一晃而过的十年,一句一轮系列赛都没赢过就可以蔽之的时间线。如果没赢,或者没有赢的可能,那么每一年有意义吗?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,但我想是很明晰的,当你提出每一个年份,每一场容易引起记忆的比赛,以及那些个只有在这段时间才会被想起来的名字,他们是属于一段历史,属于一段记忆的。他们没有赢,但在他们的生涯里,都写了不一样的篇章。
于是我们认识了德隆特·韦斯特、布兰登·赖特、文斯·卡特、杰·克劳德、伯纳德·詹姆斯、萨缪尔·戴勒姆波特、德胡安·布莱尔、蒙塔·埃利斯、何塞·卡尔德隆、阿尔法鲁克·阿米努、雷蒙德·费尔顿、德怀特·鲍威尔、查理·维拉纽瓦、哈里森·巴恩斯、贾斯汀·安德森、扎扎·帕楚里亚、萨拉·梅杰里、德隆·威廉姆斯、塞斯·库里、约吉·费雷尔、马克西·克莱伯、凯尔·科林斯沃斯,还有熟悉的那两位,何塞·胡安·巴里亚、德文·哈里斯。
这些名字,多多少少,都因为卡莱尔,而焕发出了不一样的色彩,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记。如果说,不赢就没有意义,但那些因为相遇而努力流下的汗水,总是有意义的。
他们没什么天赋,也一样望去没什么发展前景,在唯天赋和上限论的今天,他们本来就该在无保障的新秀合同过后,离开飞禽走兽的NBA,被自然物竞天择掉。但他们终于留下来了,他们是这支球队,这段历史,这个联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他们听了教练的话,成为了体系中重要的存在部分。
我喜欢这样的故事,他们和那些强者恒强,赢家全拿的精美篇章并不冲突,在这个450人,现在是510人的联盟里,他们构成了金字塔中下游的中坚力量。每年的冠军只有一个,FMVP也只有一个人,但除了他们,其他人也有好故事可以讲。
那么回到卡莱尔,42岁开始成为NBA主教练,这样的年龄,他的执教寿命,大约满打满算25-30年,而他在达拉斯执教了13个年头,占到了他全部教练生涯的差不多一半。我们很容易忽视时间流逝带来的不同感受,直到2020年在奥兰多的泡泡赛区,卡莱尔笑着回怼联盟,“60岁,我们还健康得很”的时候,我们中的很多人才意识到,原来他已经60岁了。
13年,其实很长,也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工作生涯的一半。如果是日复一日的常规劳作,并不会觉得异常。但如果依然当做是难以毕业的学校,此时的你我,也未必喜欢一个越发了解你,你却难以猜透他的班主任。在这样一支更像是拥有纲常理念的球队,总是应该有一些规矩,是我们从采访报道中看不到的。
我读过很多知名教练的传记文章,禅师的,波波的,斯隆的,远一点的莱利,近一点的德安东尼,他们好像都是,对着镜头和对着球员,是两幅面孔。
通常来说,一支好的球队,一位长期执教的功勋教练,往往走向两条分叉路,一条是教父,人们很自然地提到球队的名字,就能立刻想到教练,他光芒万丈,他生杀独揽。另一条是不断周旋其中,饱受颠簸,只在球员和球迷的口口相传中得到好评。
我想过很多次球员和教练生涯的异同,球员的很好解释,在他决定退役之前的几年,总是会有一些征兆,会慢慢让人接受这一事实。而教练的更显突然,其实绝大多数的教练,除了绝对的教父,一般也只服务一代球员,只是德克的生涯足够漫长,只是达拉斯的球迷对德克的喜爱自然而然地留存了下来,没有太多的期许,只要继续看着这群人在一起就好了。
客观地说,一支每一年都在换首发控卫和首发中锋,一支从来没能拥有德克身边的明星副手两年的球队,一支每一年都在换打法和球队节奏的队伍,本来就应该和争冠球队无缘。季后赛是一种习惯,一种执念,和一种,似乎是,达标就够,难以为继的及格线。它本不该成为评定一位功勋教练的标尺。
公允地说,卡莱尔的确落伍了,他无法把上一代的成功经验嵌套到下一代上,而过渡的这段时间,所付出的所有的时间和金钱,很容易随着阵容的变动变成了沉没成本。他所信奉的理念,或者说用十年来让球迷习惯的理念,并不是如今激进和先锋的,而他也不可能胜任这样一个角色。
所以,那些对于他的指摘,那些刻意筛选出来的故事,那些夸大的用词和那些草蛇灰线穿起来的故事一定都是线年,你所感知的美好,一定要远远大于那些不快。
他是偏执的,暴躁的,高冷的,刻薄的;也是真诚的,善良的,聪明的,勇敢的。
如果让我说这过去的13年,那应该是:这支球队因为有了他的存在,让人感觉安心。而这支球队在他执教的任何时刻,都是让竞争对手,和其他球队的球迷,都能产生敬意的。
就像DFS在第一场对步行者的比赛赛后说,“我想投进个三分,然后对着他做个致敬的动作,我真的想告诉他,我能有今天,都是我们一起经历的那么多,才有的结果。”
我常常会想,NBA主教练,会开飞机,在格莱美级别的钢琴家的演奏会作为嘉宾出场,这些成就,有多少人能集于一身,有多少人渴望成为。
那么,作为局外人,只是球迷的我们,更容易被感染的,是他用胶布贴嘴的抗议,是在场边激情的执教,是越来越稀少的头发。
13年之后,当离别不期而至,他用极具卡莱尔风格的方式在手机备忘录里打出这段话的时候,五味杂陈的感觉其实汇集起来只有一个:那种因为习惯而产生的平静生活,突然被打破了。
没有卡莱尔的看球时光,不再习惯了。那个主持了夺冠颁发戒指和德克退役典礼的教练,不会再站在这边的替补席了。
那么,在这漫长篇幅的尾声,我想到的是,如果时间切回到开头的场景,我该说什么呢?
如果不是以记者的身份,我也不必要去要一个签名,如果他喜欢,他会主动签的。
我没有更多的问题要问他了,回到当时的场景,我也许会说,“Coach,thank you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