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难想象曾经同美军苏军都交过手的,竟然没有装备制式狙击枪。直到1979年,在中越战争吃了亏,才紧急山寨苏制SVD狙击枪,推出了79/85式狙击枪。该枪非常的烂,在国际上甚至不被认可为狙击枪。听萨沙说一说吧。
其中一些吃亏,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。早在北越抗法期间,我国就系统地对其进行援助,派驻了大量军事人员进入北越。
随后直到南越政府垮台,我国在北越仍然有大批各种军事人员。当时中越关系很好,北越也将自己装备的别国武器和缴获的美式武器,赠送给我们。当时我国各种兵工设计单位,都收到了大量美苏武器的实物,大到战斗机,小到匕首,什么都有。
的军事人员甚至战地摄影师,都看到北越军队是如何作战的,也接触过他们的武器。
到了中越战争爆发的时候,我们就为之前的视而不见、故步自封,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
北越正规军和游击队都配备了大量手持SVD狙击枪,给美军造成重大人员损失。
在电影《阿甘正传》中,阿甘向排长丹中尉敬礼,后者急忙制止。这是因为北越的狙击手到处都是,专门用狙击枪射杀美军军官。
在越南丛林战中,北越狙击手往往伪装躲避在树上、草丛中、灌木内,在200米距离出百发百中的子弹。让美军最头疼的就是在南越地区活动的越共游击队,他们手中的狙击枪非常适合游击战。
在扫荡清剿中,美军随时可能被不知道哪里飞来的子弹撂倒,处于时刻惊恐中,有些士兵甚至因此发疯。
越南战争中,北越军第32步兵团、第700狙击营和C100狙击连这些名字,让美军闻风丧胆。
在电影《全金属外壳》中,区区一个越南女狙击手,不但击毙了多名美军,还阻挡美军一个排长达几个小时。
尝到了甜头的越军,每个步兵团都有3个10人的狙击班。这些狙击手都受到过严格的训练,绝非自学成才的野路子。
他们使用专业狙击枪,几乎可以做到弹无虚发。整个越战期间,直到美军撤退回国,无时无刻不受到北越狙击手的骚扰。
北越狙击手甚至可以渗透到美国军营之外,进行骚扰性狙击,搞得美军日夜不得安宁。
吃了大亏以后,美军从60年代后期开始训练师一级的狙击手,并且配备专业狙击枪。
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时,我军并没有专业狙击枪,也没有专业的狙击手。每个步兵连或许会让射击技术最好的一两个士兵,拿着一支没有狙击镜的56式半自动步枪,作为临时的神枪手。
赵连玉时任42军126师副师长,在一个高地上勘察地形,被敌人狙击手打中。
而我军在1979年时普通士兵都没有参加过实战,部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新兵。
军人大多不怕眼前的死亡,而是害怕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就会死亡,也就是不可预测的死亡。
最大的问题是,我们没有专业狙击枪。越军常用苏制德拉贡诺夫SVD,是步兵班的制式装备。
相反,我军采用没有瞄准镜的56式半自动步枪,即便在400米内也无法同SVD抗衡,更别说400米外。
尤其是超过400米距离,我军因为缺乏狙击枪,几乎是单方面被越南狙击手吊打,只能依靠机枪甚至迫击炮进行压制。
万般无奈下,我军将1979年缴获的大量苏制德拉贡诺夫SVD狙击步枪,交给国内军工人员,试图进行仿制。
万幸的是,SVD狙击步枪也是苏联的一种全民战争武器,结构简单,加工容易,仿造的难度并不大。而中国毕竟有着丰富的仿造步枪的经验,之前还自行研究了63式自动步枪。虽然63式研发是非常失败的,毕竟积累了很多设计经验,更别说我们还有成熟的仿造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的经验。
中国进行逆向仿制,花费了1年就搞定了,在1981年批量生产装备前线式狙击枪。
后来根据前线的一些反馈做了小幅度的改进,在1985年正式命名为85式狙击枪。
第一是改变了79式枪膛的膛线式仿造成功以后,发现发射53式步枪弹时,弹道和瞄准镜不匹配。
在100米距离归零,到了200米精度就大幅度下降,到了1000米外子弹就完全乱飞。这显然是仿造时候出现了问题,因为越军使用SVD并没有类似的问题。
后来才发现,山寨79式时,完全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,一切都是原样照搬,使用了315毫米缠距。
第二是对瞄准镜有所改变,但具体改进了什么并不明确。一说SVD采用瞄准镜采用小灯泡照明分划板,可靠性差,85式改为二极管。
二战中,苏军很重视狙击手的作用。主要是在1939年苏芬战争中,忽视狙击作战的苏军,被芬兰狙击手狠狠修理了一通。
著名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,就击毙了505名苏军。苏德战争爆发后,苏军大量使用狙击手。除了猎杀敌人军官、通讯兵、后勤兵等重要目标外,苏军狙击手大大的削弱了德军的士气。
二战结束以后,苏军认为狙击版的莫辛纳甘步枪,是一战之前设计的老旧步枪,必然要被淘汰。
苏军在1958年开始研究SVD狙击枪,在1963年开始大量装备部队,成为苏军制式狙击枪。
这种狙击枪属于简单粗暴的武器,很容易上手,实用性强,不识字的游击队员训练一段时间就可以拿着打仗。
搞笑的是,在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,阿富汗游击队用SVD狙击枪让苏军吃了大亏。
也就是在500米内精确射杀敌人,尤其可以穿透部分障碍物精确射杀敌人的步枪。
这种步枪必须比一般步枪更为精准、射程及杀伤力更大、比一般狙击枪射速快,为步兵班提供即时的精确火力支援。
精确射手步枪虽然可能射程达到800到1000米,一般不需要在这么远的距离作战。
狙击手的编制至少在营和团一级,作战时首先要隐藏自己,在隐蔽处射杀远距离目标。狙击手要尽量避免同敌军正面交火,尤其不能暴露自己,非常强调一枪毙命。
它的作用仅仅是在500到600米内连续发确子弹,射杀普通步兵难以击中的目标,比如距离较远或者敌人隐蔽较好。精确射手平时多和步兵班一起活动,理论上存在近距离遭遇敌人的可能性。所以精确射手大多使用半自动步枪,必要时也可以进行近距离的枪战,连续单发射击敌人。
自然,苏军并没有将SVD定位为精确射手步枪,而是大纵深机械化作战的狙击枪。
在苏军看来,由于未来苏联参加的战争肯定是装甲兵团的全面冲击,坦克、飞机、大炮都是主角。
远距离目标,肯定是由各种重武器来消灭。而当时苏联步兵人人都乘坐步兵战车,上面就有1门火炮(甚至2门)和2到3挺机枪,远距离重火力压制是足够了。
德拉贡诺夫的家庭是军工世家,爷爷就是一个军火工程师,从小耳濡目染很喜欢研究枪械,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射手,尤其酷爱远距离射击。
二战结束以后,25岁的德拉贡诺夫转而成为枪械设计师,设计了一系列优秀的高精度步枪,也包括SVD狙击枪。
这种设计让结构非常简单,可靠性比较高,保养也很容易,缺点是精度稍差。
SVD是半自动步枪,也就是每扣动一下扳机,就可以发射一发子弹,可以连续单发射击。
SVD的外形同AK47颇为相似,一说是德拉贡诺夫借鉴了AK47的结构设计。不过,两种枪内部是差距巨大的。AK47采用的是长行程活塞,而SVD为短行程,目的是提高射击精度。
在紧急境况下,如近距离遭遇敌人,狙击手可以使用机械瞄准具,瞄准后连续射击。
SVD是传统的步枪,枪托、握把和护木都是木质,同二战期间的步枪没什么不同。
事实证明,SVD装备部队以后将苏军步兵班的步枪射程,有效提高到400米以外。这在战术上是非常重要的。
有趣的是,SVD还可以安装刺刀进行肉搏。但安装刺刀以后,会导致全枪的重心失衡,枪也就打不准了。另外,苏军狙击手都会配备手枪,根本不存在拼刺的场景。
SVD可以使用老式的莫辛纳甘7.62毫米步枪弹(53式步枪弹),这样会导致较远距离精度严重下降。
直到1999年,钢芯的7N1才被铅芯7N14狙击弹取代,后者的性能更好。
如果使用普通的步枪弹,SVD在100米距离子弹散布为直径24厘米的圆形内。
要知道,人类的头部宽度为15厘米以上。换句线厘米,就不能保证在击中人类头部,只能保证击中宽度0.6米左右的身体。
而距离才短短100米,如果只是要击中身体,用自动步枪或者半自动步枪就足够了。
到了300米,子弹就有严重下降,800米距离更是会分散到直径1米的圆形空间。
自然,如果SVD使用7N1狙击弹,精度会提高不少,100米距离散布直径8厘米内,可以保证一枪击中头部。300米的精度也提高不少,至少可以一枪击中身体。
85式大量装备部队,让有了反制越军的武器。没多久,就出现了一批优秀狙击手。
比如著名的向小平,1966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。入伍后他苦练射击技术,最终成为全团甚至全师第一射手。他在1988年赶赴老山前线作战,当时大规模战争已经停止,越军仍然不断派遣狙击手打冷枪袭击我军阵地。
向小平拿着他的85式,进入39号阵地,开始了阵地狙击任务。经过40多天艰难困苦的狙击作战,期间几次遭遇危险后,向小平以31发子弹击毙越军30人,击伤1人,被称为“老山第一杀手”。
还有个著名的独臂狙击手武凤保。他是235团1营机枪连班长,被一枚地雷炸断了左手,却不愿意去后方养伤,主动成为一名狙击手。
资料中这么写:武凤保成为我军收复老山以来,第一个带着断臂重返战场杀敌的残疾士兵。进入前方的猫耳洞后,武凤保在猫耳洞左前方50米的石缝里设置了狙击点。武凤保用独臂举起狙击步枪瞄准,又用残缺的左臂挟住枪,让狙击步枪更稳。他瞄准了一个越军士兵,成功一枪命中。
远处的观察员举着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,这名越军被当场击毙。剩下3名越军赶紧往猫耳洞里钻。武凤保对准洞口,又开了一枪,击中一名越军的大腿。这名越军被拖回洞里,事后证明因失血过多死亡。武凤保以独臂成功狙杀两名目标。他在前沿阵地坚持战斗86天,毙敌3人,伤敌1人,战后被授予“战斗英雄”荣誉称号。
相比苏军的SVD,我军一直没有开发85式使用的专业狙击弹,只采用普通53步枪弹。
警方狙击手一枪没击中歹徒,后果就不堪设想,可能杀害人质、引爆炸药或者威胁到无辜群众。
1993年,海南警方狙击东方县悍匪头子刘进荣时,85式狙击枪就掉了链子。
除了参加过中越战争的退伍侦察兵刘进荣比较凶悍以外,其余团伙小弟基本是乌合之众。警方只要击毙了刘进荣,小弟们立即作鸟兽散。
武警狙击手到了村外后,发现树林距离村子有五六百米,觉得太远了。但这个村子附近只有这片树林,没办法只能钻进去伏击。两个狙击手一前一后,一个距离大概600多米,一个距离560米。
埋伏到第3天中午,刘进荣才独自出现,佩戴者手枪站在村口抽烟。两个狙击手认为这是绝佳的机会,前进到距离目标350米后开枪。
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出现了,狙击手连续射击很多枪,尤其是85式狙击枪连续射击,只有一枪击中了刘进荣的小腿,还有一枪可能击中了手腕。
被击中小腿中枪后,他竟然不知道躲避,还不知道怎么回事。他在原地蹦蹦跳跳,四面查看情况,期间不断有子弹落在他的身边。
刘进荣中枪以后,花费长达20秒才选择逃离,蹦蹦跳跳长达7秒后才逃出狙击手视野。
在长达27秒内,一支85式狙击枪和一支81式自动步枪打了30多发子弹,都没有击毙刘进荣。
这次行动,最好的看出来85式狙击枪的精度问题。武警精选的狙击手,技术上应该是过硬的。他前后打了很多发子弹,双方不过相距350米,却只能将刘进荣打伤。
在2008年匈牙利举行的“世界军警狙击手锦标赛”中,西方国家使用雷明顿700、AWP、M24这样的高精狙斩金落银,而我方使用85狙导致成绩落后,最后只获得一个“进步最快奖”这种尴尬的奖项。
除此以外,军方反应85式的瞄准器容易松动,尤其是持续射击后很容易导致偏差,影响射击精度。这导致每次安装瞄准器以后,都要试射来校对精度。平时训练自然没问题,一旦战争期间你怎么去校对?
其实,中国拿着85式参加“世界军警狙击手锦标赛”,还受到了很大的羞辱。当时其他国家选手看到了我们的枪,竟然惊呼怪叫“看!竟然是德拉贡诺夫”,并且纷纷同他们眼中的老古董狙击枪合影。
而我军这次参加比赛时,有一些项目甚至连靶子都看不清,更别说射中了,实在是出了很大的洋相。
在今天现代化模式作战中,85式仍然有一定的军事用途,可以用于低强度的军事作战,却根本不能装备警方。